隨著國慶之后大宗商品的這一撥暴漲,市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大通脹來臨的邏輯,開始強力看多從農產品(000061,買入)、到工業品的似乎一切品種,然而趨勢的啟動往往起始于分歧、結束于共識,昨日國債期貨價格的破位暴跌,就傳導到整個大宗商品并似乎開始有轉市的跡象,為什么看似完全不相關的價格波動就能夠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未來是否真的是這波商品上漲結束的拐點?這個還要從我們之前就已經提示的貨幣體系至商品價格的傳導機制講起。
當前波譎云詭、變化萬千的金融市場究其本質是源于政治經濟的轉折,體現于匯率的價格,傳導于大類資產。我們說美元、人民幣匯率向大宗商品傳導有三條路徑:美元、人民幣匯率計價商品邏輯; 利率-通脹邏輯;資本流動邏輯。(詳情請參閱11.19日中糧上海論壇、暨《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中糧期貨第二節策略會會議紀要》工業品論壇部分,筆者此前就已對此邏輯和前景做了預判、分析)
一、利率-通脹邏輯如何作用于大宗商品
我們今天就已經開始顯露出的利率-通脹邏輯做個簡單分析,其他邏輯也會隨著時間慢慢發酵、印證。利率和通脹一直是一對矛盾、互制的因素,每當通脹開始抬頭的時候、調升利率就是央行最傾向的手段。現在我們的央行面臨貨幣政策中的兩難的局面:為了穩定仍然下行壓力的經濟利率不能過高;為了穩定人民幣匯率、防控潛在通脹利率不能過低。因而我們現在實行的是中性的貨幣政策;然而當人民幣匯率受到美元過快上漲的沖擊的時候天平就要向高利率傾斜了。
當利率開始拉升的時候,首先、將抑制通脹預期;其次、對于資金推動的這波行情的資金成本造成逐漸增大的沖擊。最后、對于產業鏈采購、補庫需求的抑制也會有一定壓力。從而影響大宗商品的價格傾向下跌。
最后,國債期貨由于更多的是反應利率的上漲而下跌,從而看起來似乎起到了領跌的作用,其實根本的邏輯在于上面的利率分析。
圖:國債期貨的價格昨日的暴跌只是利率加速拉升的第二波反應,真正的跳空暴跌始于我們前文提到的利率11.9日大幅拉升的起點。
二、利率的趨勢拐點是否已經出現?
通脹趨向上漲是我們認同的觀點,尤其是農產品的上漲更具備基礎,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隨著通脹的不斷抬頭,當市場已經開始意識到機會的時候,我們的監管層也早就意識到要防控通脹的風險了,于是我們看到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再也不復往日的中性的橫盤穩定的趨向,轉而進入了階梯式拉升的態勢(當然如果用年末資金緊張的邏輯來解釋也有可能,但至少利率的階段性抬升已經是中期趨勢、年后也應當高度關注)。而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上升(人民幣貶值)也是央行的另一條重要動力。下圖的新增人民幣貸款的也在信貸釋放高點后有進一步下降的跡象。
利率的抬升是受到通脹和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疊加影響,因此判斷利率變化是否會持續、變化的節奏也要從這兩個要素著手,通脹數據的觀察和預期是不需要贅述的,而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變化趨勢和節奏前文已經給予了明確的判斷(《美元再破新高是否意味長期趨勢已定?》)
因此,我們判斷利率至少是難以出現進一步寬松了。流動性的長期拐點已經在今年9-10月出現,并逐漸明確,并在美元加息節點臨近前逐漸加速。然而由于維穩經濟的需要,利率上升必然是緩慢的階段性調整、甚至局部時段還會再降。
三、對于大宗商品如何影響?
對于大宗商品來說,不僅僅受到利率-通脹邏輯的影響,還有資本流動的邏輯影響,如果利率的上升同時,資本仍然無法自由流動,只能在國內的股市、房市、債市、大宗商品內配置,資產價格此消彼長,最終的結果可能發生各種奇異的現象:利率拉升、資產價格照樣上漲(資產價格無視資金成本抬升壓力);或者股市漲、商品跌、債市跌(風險偏好既增長又下跌)。那時我們就不能用簡單的定性邏輯來分析,就必須要在多重邏輯共同作用時,用動態的、定量邏輯來分析資金的變化,才能得出更準確的階段性結論。
從近期利率導致的商品市場變化來看,我們認為可能是這波階段性上漲的結束、或趨近尾聲的信號(農產品和少數基本面緊缺的工業品除外)。
然而需要提醒投資者注意的兩點:一個是資金涌入的大宗商品是既能做多、又能做空的。當資金能夠找到做多理由的時候,價格的上漲就會越發暴烈,而當遇到強大的阻力的時候,資金再反手做空同樣是有利可圖的,因此所謂的資金涌入就一定帶來大的趨勢性上漲的邏輯值得慎重考慮,而更加可以明確的是資金涌入帶來必然是更大的波動率。二是,長期來看,當前經濟的長期基本面仍在下行筑底、新經濟(愛基,凈值,資訊)的增長點尚未出現,那么宏觀經濟下行的基本面一旦被證實,市場看空大宗商品的預期將再次出現。
長期利率的上升是趨勢性的拐點,但上升將是緩慢、階段性的的、甚至局部時段還會有下行。因此只要通脹抬升的趨勢沒有消失、人民幣匯率貶值的預期沒有消失,那么未來大宗商品還會孕育此起彼伏、一波接一波的脈沖式上漲,直到資本能夠自由流動、宏觀經濟下行的基本面被證實,才能重歸下行通道。